:::

秋瑾烈士

秋瑾先烈
    秋瑾先烈
    秋瑾,字璿卿,號竟雄,又稱鑑湖女俠。祖籍浙江省紹興市。出生於褔建省廈門巿。幼年時代,曾閱讀不少經史之書,能詩詞,又學得騎馬與擊劍,雖為女兒身,但有男人之志。
    光緒十六年,秋瑾隨父往湖南。二十二年,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富商子弟王廷鈞,然婚後家庭生活,以個性志向不合,並不融洽。二十七年,秋瑾全家來北京,是時正值義和團事變之後,秋瑾目睹整個民族危機日重,而滿清政府又腐敗無能。秋瑾又深受新思潮之影響,決心獻身於救國事業。二十九年夏,不顧家庭之阻撓反對,將兩個孩子送娘家扶養,賣手飾,自籌旅費隻身往日本留學,這段毅然決然的果敢行動,曾有「釵環典質浮滄海,骨肉分離出玉門」詩句,表白她當時的心志。
    秋瑾抵日本之後,先入留日學生會館所設的日語補習所補習日文,然後入青山實踐女校攻讀;課餘時間,積極參加留日的革命活動,結交了許多革命志士,曾發起「共愛會」的組織,又創立「十人會」,還創辦了「白話報」,鼓吹革命思想,倡導推翻滿清,提倡男女平等,更加入「洪門」組織,成為留日學生中最有聲譽的女革命志士。
    光緒三十年冬,秋瑾回國籌措學費期間,得識蔡元培、徐錫麟等光復會之領導人於上海,未久,加入光復會。在重返日本的航途中,得見甫告結束之日俄戰爭地圖,又激起她憂國感時之情,遂寫下「忍看圖畫移顏色,肯使江山付劫灰」,「拚將十萬頭顱血,須把乾坤力挽回」等立志挽救祖國危亡的詩篇。
    三十一年,在東京見國父孫中山先生,並加入甫告成立的中國同盟會,並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,和浙江省之主盟人。同年冬天,清政府與日本政府有所洽商,頒佈「取締中國留學生規則」,限制留學生的革命活動,秋瑾遂主張回國從事革命,於浙江同鄉會上演說時,為表明其返國革命之心志,曾於鞋筒中抽出防身小刀,猛插入講桌,大聲說出:「如有人回到祖國,投降滿虜,賣友求榮,欺壓漢人,吃我一刀」。未久,動身返國,行前又向友人表示:「男子之死於謀光復者,則自唐才常以後,若沈蓋,史堅如,吳樾諸君子,不乏其人,而女子則無聞焉,亦吾女界之羞也,願與諸君交勉之。」
    三十二年春,返抵上海,先在學校教書,然後等辦「中國女報」,同時亦積極聯絡浙江之會黨,準備武裝起義之行動。三十三年春,秋瑾任大通學校督辦,遂以大通為中心,往返於杭州、上海兩地,積極運動軍隊與軍校師生參加光復會;又編組浙江會黨為光復軍,出任副統領,計畫於是年之七月中旬在浙、皖兩省正式起義,可惜事機不密,迫使徐錫麟提前在安慶起事,未久事後被俘犧牲,清廷更轉而注意浙江秋瑾之行動。秋瑾以從容與會黨人士重訂起義日期,疏散大通學校之學生,銷毀有關文件;不久,清廷派軍前來包圍大通學校,雖仍與學生抵抗清軍,但實力懸殊,不幸被補。
    秋瑾被捕後,遭受刑求拷問,此時已抱定為革命犧牲之心,故能英勇不屈,不肯有所招供,清方又逼她寫供詞,秋謹寫下了「秋風秋雨愁煞人」七字,表露她作為革命黨人對國勢之悲憤百法。七月十五日凌晨,秋瑾在紹興軒亭口被清廷行刑就義,享年僅三十歲。

資料來源:《中國戰史大辭典-人物之部》,國防部史政編譯局,民國81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