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主要戰役

開國起義
       滿清末葉,政治腐敗,民生凋弊,世界列強,相繼入侵,迫訂各種不平等條約,喪權辱國,國家已淪為次殖民地之地位。國父孫中山先生鑒於國勢阽危,幾達被瓜分之命運,深感不推翻清廷實無法救亡圖存,乃於民國紀元前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,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,以「驅逐韃虜、恢復中華,創立合眾政府」為號召,揭示民族,民權主義,一時間仁人志士風起雲從,前仆後繼,歷經十次起義,終獲成功,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。
惠州起義
      清末戊戌政變後,慈禧太后起用義和團排外,招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,造成舉國憤恨,國父乘機命鄭士良等在惠州起義。
      光緒二十六年八月十五日夜,鄭士良率革命志士六百餘人,在惠州三洲田起義,進圍博羅縣城,復於平山,龍岡號召千餘人,進攻鎮隆,生俘清管帶杜鳳梧,槍殺守備嚴某,二十四日奇襲永湖,連敗清將劉邦、鄧萬林等。二十六日戰崩岡壚,二十八日克三多祝,附義者達兩萬餘眾,聲勢大振,準備續向廈門進出。
      未料當時日本總理伊藤博文並不支持中國革命,禁止自臺灣出口武器,致使接濟惠州起義之武器來源斷絕。 國父乃令鄭士良暫停活動,解散起義部隊,戰爭因此中止。此次起義雖功敗垂成,其影響卻擴及兩廣,進而對爾後之革命行動產生積極的推助作用。
廣州三二九起義
      宣統二年,國父因廣州起義受挫,特由美洲東歸,邀胡漢民、黃興、趙聲等商決仍在廣州起義。翌年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五時半,黃興率所部同志一百七十餘人,直衝兩廣總督署,張鳴岐逃走,清水師提督李準率大軍趕到、革命軍血戰終夜,終因兵力懸殊不敵,乃分三路突圍。黃興在民眾協助之下脫險,其餘兩路均傷亡慘重,林覺民等被捕。
      被捕革命志士四十三人,均下定成仁取義之決心,經張鳴岐、李準親自審訊。皆從容就義。事後檢收忠骸七十二具,葬于黃花崗,即史上著稱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。
      此役雖遭挫敗,但革命志士視死如歸的精神,已轟動全國,震撼人心,不半載而武昌起義終告成功。
辛亥革命
      宣統三年六月間,武昌革命同志決定起義,至八、九月間,清廷為鎮壓四川鐵路風潮,新軍被調入川,其留守武漢者,約半數與革命黨保持關係。
      果。翌日,武昌革命機關亦多遭破獲,黨人為情勢所迫,匆忙於當晚七時發難,參加者約二千餘人,首由第八工程營奪取軍械庫,第十五協等單位攻佔楚望臺,再引砲兵入城,進攻督署。湖廣總督瑞徵及第八鎮統制張彪相偕逃亡。次日,武昌底定,越二日,漢陽、漢口亦相繼光復。至此,中山先生領導革命推翻滿清之志業,終於在歷經十次挫敗後竟告全功。
東征與北伐
      民國十三年,先總統蔣公奉國父之命在廣東黃埔創立陸軍軍官學校,以培育革命幹部,建立革命武力。民國十四年校軍兩次東征,首破叛軍陳炯明部隊再挫擾據後方之滇桂軍系,未幾即鞏固廣東革命基地並吸引廣西來歸。十五年六月五日,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任命蔣公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。七月一日,頒布北伐動員令。九日,蔣公正式在廣州誓師,展開北伐行動,以謀求國家之統一。是時,義軍所至,各地民眾有如大旱之望雲霓,紛紛奔相走告,熱烈聲援。不二載,國民革命軍以破竹之勢一路直上,完成北伐使命,全國終告統一。
東征與靖亂
      民國十四年二月,陳炯明部自粵東進犯廣州,企圖顛覆革命政府。時黃埔軍校校長先總統蔣公為確保革命基地安全,維繫革命命脈,親率校軍三千與粵軍等革命軍東討陳逆,連克東莞、淡水。同月二十二日,陳逆部林虎主力自背來襲,欲包圍校軍,校軍阻之於棉湖,激戰終日,敗逆軍萬餘人遭敗。迄三月底,討平東江。六月回師廣州靖亂,剪除楊希閺滇軍與劉震寰桂軍。至十月陳逆殘部復從閩南南下,蔣公二次東征,一舉攻克惠州,直搗塘湖,終於徹底肅清陳炯明勢力,奠定廣東革命基地。
鄂南會戰
      民國十五年七月,北伐軍攻佔長沙,連克湘陰、岳州之後即在長沙稍事整補。八月二十六日,我軍續向汀泗橋攻擊,時吳佩孚所部雖不下十餘萬,然戰鬥力已大遜於往昔,且又疲於北方之戰會攻下南口,再趕回武漢,此時我北伐軍已攻入汀泗橋。八月三十日,我軍勢如破竹,吳部退守賀勝橋。吳佩孚曾親率大刀隊督部反攻,仍為我軍擊潰,革命軍遂直趨武漢。九月六日,佔領漢陽,七日佔領漢口,圍攻武昌,十月十日克復,吳佩孚兵敗,北走河南,武漢三鎮遂盡入革命軍之手。
南昌會戰
      民國十五年九月初,孫傳芳糾合蘇浙皖之兵力,向鄂東及南潯鐵路集中,趁武昌之戰,偷襲我革命軍側翼。蔣公於擊敗吳佩孚後,決定進兵江西,殲孫軍於南昌附近,當即兵分三路。十一月初,左翼軍攻佔德安、九江,右翼軍進抵南昌城郊及牛行附近,中央軍則因敵憑堅固守,戰鬥慘烈,但對南昌已形成合圍態勢。十一月五日,蔣公下令總攻,激戰兩晝夜七日,力克南昌,孫軍大潰,精銳盡喪。此為北伐以來最大規模戰役,奠定革命軍攻取京滬之基礎。
龍潭會戰
      民國十六年五月,北伐軍先後擊潰孫傳芳、張宗昌等部,並略定淮海,方冀直下幽燕,不意共軍製造寧漢分裂,蔣公為顧全大局,宣布引退,中樞頓失領導中心,局勢迅速惡化。孫傳芳軍趁機率五萬餘人,自八月二十五日起,陸續渡過長江,佔領南京與鎮江間的龍潭一帶,直逼南京東北近郊。時國民革命軍將領何應欽、李宗仁、白崇禧等全力分進合擊,血戰六晝夜,造成龍潭大捷,孫軍大敗,從此無力再舉。此實為國民革命軍繼鄂南汀泗橋及南昌之役以來又一次劇戰。
會師京津
      北伐後總司令蔣公於十七年五月下旬,決定由第一、二、三、四集團軍同時並進,會攻京、津。第一集團軍總司令(蔣公兼任)五月廿八日到達德州以北,當日即破張宗昌部。六月六日分駐滄州及其附近,並派出一部向天津警戒。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於五月廿八日發動全線攻擊,六月初進至南苑。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由第四集團軍配合第二集團軍夾攻北京,沿京漢鐵路一線策應,六月初抵永定河岸,第三集團軍改現地待命。
      十七年六月四日,張作霖為日軍炸死,奉軍亦於四日撤離北京。六日,國民政府任命閻錫山為平津衛戌總司令,十一日抵達北京,遂完成了和平接收京津。
會師京津
      民國十六年起,中共連續發動幾次暴動,皆為中央軍所敗,遂竄往湘、鄂、皖、贛諸省邊區,建立各地「蘇維埃」政權。政府初時視為癬疥之疾,不意未二載,竟成燎原之勢,赤燄四處蔓延。政府乃決意肅清共軍,以除心腹之患。
    自民國十九年十二月起,中央軍連續發起五次圍剿攻勢,前四次均無功而返。第五次乃改採碉堡戰術,以軍事及經濟封鎖,逐步進逼共區,二十三年十月,共軍在節節敗退下生存日感困難,遂取道贛南向西突圍,中央軍則以薛岳部跟蹤追擊,後方轉戰湘、桂、滇、川、康、青、甘、陜諸省,至其逃至陜北時,因西安事變及日軍入侵日亟乃止。
敉平閩變
      一二八淞滬戰後,民氣昂揚,國際間對我亦刮目相看,然國內杌隉之狀依舊。民國廿二年,馮玉祥組軍抗日再度崛起,其後則有陳銘樞的「福州人民政府」繼之。陳氏以第十九路軍為其最大憑藉,十九路軍因上海之戰而聲譽揚溢,然戰後調入福建,陳遂聯結失意軍人及自命前進人士等,組織「生產民主黨」,以「打倒獨裁,取消黨治,反對日帝,聯絡共軍」為口號,民國廿二年十一月廿日,在福州召開「人民代表大會」,成立「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」,以李濟深任主席,與國民政府相拮抗。蔣公乃明令討伐並親臨前線督戰,迄廿三年一月十三日止,在中央軍強力壓迫下,福州「人民政府」消滅,為時僅五十三天。
八年抗戰
      自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後,日本有感於中國國力持續增長,民心士氣日益高昂,對其大陸政策甚為不利,乃於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後,步步進逼,大有蠶食鯨吞之勢。然國人睹日帝氣焰囂張,深知早晚有決戰之日,故自民國廿六年七月蘆溝橋事件起,雙方遂全力搏鬥,全體軍民體認攸關民族生死,無不奮起禦侮,獻身抗日行列。總計至民國三十四年戰爭結束止,雙方共會戰廿二次,大小戰鬥四萬餘次,國軍傷亡官兵三百餘萬人,民眾犧牲兩千萬人,財物損失無數。然其間志士仁人前仆後繼,民族氣節之昂揚與可歌可泣之故事,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已成空前。國人奮戰不懈,使中國得以廢除不平等條約,並躋身世界四強之林,其貢獻更永誌青史矣!
七七事變與華北作戰
      日本圖謀中國日久,尤懼中國與蘇俄聯合抗日。「西安事變」結束後,關東軍即聲稱,倘中國政府接受共產主義與抗日政策,日本將不擇手段,以保障日本權益。日本圖謀華北,人所共見,惟目標仍是華北。民國廿六年四月,日本再增兵平、津,決使華北成為親日區。六月,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揚言:「為了對俄作戰,應先打擊後方的南京政府」。七月七日,日軍強行進入我河北省宛平縣,為國軍所拒,衝突遂起,是為「七七事變」。其後日軍一再增兵華北進逼中原,我被迫應戰,誓死抵抗。七月底,平、津淪陷,八月大同陷敵。九月初敵受挫於晉北,遂使日軍延至十一月時,方攻下太原。
淞滬會戰
      民國二十六年八月十三日,日本對我上海保安隊展開攻擊。為應事變,我即以精銳國軍增援,曾一度主動攻至匯山碼頭,敵憑堅頑抗。至十月初,日軍更增援至三十萬眾,由松井石根指揮,大舉進犯。我為掩護長江下游物資之後撤,並藉以改變日軍作戰方向,亦增調五十餘師,不顧一切犧牲,於吳淞江灣瀏河間狹小地區,與擁有海、空軍支援之日軍進行陣地戰,血戰三月,寸土必爭。其後敵於杭州灣以北之金山嘴全公亭登陸,迂迴淞江,襲我側背。十一月九日,我逐次向青浦白鶴港之線轉進,繼轉進於吳福線,及錫澄線後,以主力向浙皖贛邊境退卻。
徐州會戰
      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日軍進攻南京後,為貫通南北兩地日軍之交通線,必須打通津浦路,乃自二十七年二月起,以華北方面軍之第二軍及華中派遣軍有力一部,分沿津浦路南北兩段,以徐州為目標,實施對進作戰。是役國軍以延遲日軍西進武漢時間,並消耗日軍戰力為目的,於會戰初期,兼採攻勢持久,主動打擊日軍,獲致臺兒庄大捷。迄五月二日,雙方於北線臺兒庄東西之線,在南線於淮河兩岸成對峙狀態。嗣後國軍鑒於已達成持久及消耗日軍之目的,除留置一部於蘇北魯南實施游擊外,主力向皖北方面轉進,日軍則乘勢向徐州會師,五月十九日,徐州淪陷,會戰結束。
武漢會戰
      民國二十七年五月,日軍於徐州會戰後,仍未能擊破我國軍主力,乃不得不轉由長江仰攻,企圖深入武漢,殲滅我軍,遂糾集十二個師,配合海軍陸戰隊,及飛機五百餘架,分四路進犯。 其在江南者,一沿南潯路南進,掩護其左翼安全,一沿瑞武路西進,以迂迴武昌之南,在江北者,一沿長江北岸逕撲漢口,一沿大別山北麓,進犯信陽。另以艦隊溯江而上,直抵武漢。
    國軍則在武漢外圍之九宮山、幕阜山、廬山、大別山等山岳地帶做縱深配置,以迎擊來犯之敵。十月初,南路之敵陷通城、岳陽,迫近武昌;北路之敵下黃陂、信陽,形成兩翼包圍。我乃按預定計劃,向平漢鐵路以西轉進 ,至十月二十五日,放棄武漢,撤至鄂西山地,以屏衛我大後方之安全。
第三次長沙會戰
      日軍突襲珍珠港以來,在太平洋地區所向披靡,月餘之間,連佔關島、香港、馬尼拉,直迫緬甸,橫掃南洋,惟在中國戰場遭受挫折,民國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,日軍自湖南岳州南侵長沙,集十二萬之眾,兵分八路強渡新牆河,國軍於長沙周邊布置口袋,俟其深入後,再予包圍、側擊。日軍知其已陷危地、仍妄圖取長沙,然我各路包圍兵團已完成圍擊態勢,自三十一年元月四日至十五日間,各軍奮勇血戰,全部肅清新牆河以南之敵,日軍死傷達五萬六千餘人,是為第三次長沙大捷,亦為同盟國第一次的勝利,英、美對此一致表示歡欣稱道。
緬北滇西作戰
      日軍於三十一年攻佔馬來西亞後,泰國附敵。嗣由飯田祥二郎率十餘萬眾;以一部經泰國侵入越南,主力登陸仰光,向緬北竄犯。我應盟軍總部之請,派遠征軍第一路司令羅卓英率三個軍入緬,協同英軍作戰,挫敵於同古,破敵於仁安羌,解英軍之危,博得盟軍好評,但終為優勢之敵壓迫轉進印度。敵續侵臘戌,陷龍陵、騰衝。至三十三年春,我為打通中印公路,以駐印軍指揮官鄭洞國率新一軍及新六軍開始反攻緬北,得盟軍空軍及工兵之協力,越崇山峻嶺,進出新平洋,與敵激戰於太白家。三月五日,攻佔孟關,次第克復孟拱、密支那。同時,遠征軍衛立煌亦指揮約五個軍,強渡怒江,發動滇西攻勢策應駐印軍之作戰,迭克敵堅固據點龍陵、騰衝,直搗畹町。至三十四年一月二十七日,滇西國軍與駐印英軍會師芒友,完成打通中印公路任務。
長衡會戰
      民國三十三年夏,日軍在海上節節挫敗,國內厭戰情緒高漲。為提振民心士氣乃圖開拓大陸交通線,俾連絡南洋並牽制我與盟軍對滇西緬北之反攻。五月,日軍糾集十七萬眾,由永建佐比重指揮,第四次進犯長沙,由贛北鄂南以廣正面向南作鉗形突進,我軍先遭挫敗兩側於古港、益陽;繼激戰於長沙。而敵第二線兵團迄今尚未使用,我以兵力單薄,放棄長沙反擊計劃,乃決心於衡陽與敵決戰,我方先覺軍堅守四十七日,然與外圍反攻軍協同不良,衡陽遂於八月八日失陷,然而日軍亦付出慘重代價,死傷達一萬九千三百八十餘眾。此役對遲滯日軍打通粵漢路之行動貢獻至偉。
桂柳反攻作戰
      民國三十四年五月,日軍經湘西會戰挫敗後,在中國大陸即一蹶不振。是時盟軍已攻佔琉璜、琉球諸島,日本本土日形危急,而我以美式武器裝備各軍之作業亦完成大半,乃展開桂柳戰場之反攻。國軍以第二方面軍之ㄧ部出桂東,奪取邕甯;以第三方面軍之一部,沿柳宜路直取柳州;復以第三方面軍主力沿桂穗路,穿越城嶺山脈攻略桂林,日寇望風披靡。我軍於五月二十七日克邕甯,繼收復柳州,桂林諸重鎮,進展七百餘公里,前鋒直逼粵西。是時,日本國內外窘境交迫,而在我國之日軍此刻亦如困鬥之獸,幾已無力再戰矣。
規復延安
      勝利還都後,我胡宗南將軍奉命擔任反擊中共主力,並以規復延安為首要目標。民國卅六年三月十三日,我隴東兵團首向敵後方實施廣正面佯攻;空軍亦對延安附近各軍事目標,實施殲滅性攻擊。十四日,胡將軍以僅有之整編第一軍、第廿九軍,分由宜川、洛川向延安攻擊前進,空軍亦大舉出動支援,至士氣大振,乘機鑽隙突進,匪陣地立遭摧毀癱瘓。迄十八日,整編第一師第一旅首先突入延安,其餘各部隨後跟進,延安敵巢終為我搗毀。延安規復費時五日餘,突進逾八十公里,傷斃共軍一萬六千餘人,戰果輝煌,消息傳出,民心士氣大振,舉國歡騰,不僅共軍喪膽,更匡正了國際視聽。
戡亂作戰
      抗戰期間,共黨乘機坐大,勝利後更大肆擴充,其勢力幾遍淮河以北,國軍處處受襲。民國三十六年七月四日,政府宣布全國總動員,戡平共黨叛亂。同月,共軍亦全面進攻,雙方激戰於西北、山東及東北戰場。時民窮兵疲,國軍已漸處於不利地位。三十七年一月,政府改採分區防禦戰略,黃河以南分為二十個綏靖區,預計二年內肅清共軍。然共軍攻勢愈為凌厲,年底,錦藩,平津,徐蚌會戰爆發,國軍依次轉進,迄三十八年初徐蚌會戰失利,大局逆轉,中央政府被迫遷臺,整軍經武建設復興基地,待機反攻。
登步島戰役
      三十八年十月舟山群島金塘、六橫、蝦峙、桃花等島陷敵後,舟山本島以南僅存登步為唯一屏障。舟山防衛部以二二ㄧ師之六六一、六六二兩團守登步東、西部,六六三團守朱家尖,六六二團二營守大螞蟻島。
    十月三十日,敵六十一師於登步南海岸全面登陸,二二一師守軍與敵激戰至十一月四日,島上大半為敵攻陷,惟我守軍能縮小防線,以確保島北一角待援,拂曉時增援部隊二二四團在守軍協力下發起攻擊,激戰竟日,是晚推進至島中部,等待二○○團到達後再興攻擊;五日十一時部隊全線總攻擊;六日凌晨,一一九團趕至,遂再攻擊,迄七時,盡復失地,登步作戰乃告大捷。
古寧頭戰役
      共軍渡江後,江南情勢,急轉直下。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四日深夜,復以萬人之眾,攻我金門,然夜風甚緊,遂使共軍船隊圍古寧頭一帶,分兵攻我隴口、觀音亭山及埔頭一三二高地等處。二十五日拂曉,國軍除以二○一師在隴口與敵激戰外,另以一一八師肅清觀音亭山共軍,主力十八、二八、十四師則向古寧頭反擊,迄晚陣地大致恢復,然古寧頭北端陸續登陸千餘共軍,我十四師阻其於西一點紅、安岐與埔頭之線。二十六日黃昏,十八師在優勢火力下,續破敵最後據點,二十七日招降其他殘敵,我大獲全勝,奠定了復興基地日後安全繁榮之基礎。
八二三金門砲彈
      四十七年八月廿三日十八時三十分,共軍突以各型火砲三百餘門,分由廈門南北地區之圍頭、蓮河、大嶝、小嶝、鎮海角及廈門等地,以奇襲方式同時向我金門防區瘋狂射擊;繼以海空封鎖,企圖斷絕我後方補給,窒息十三萬軍民於孤島之上。至十月五日午夜中止四十四晝夜間,共軍發射砲彈達四十七萬四千九百發。其間,共軍並先後發動空戰十次,海戰四次,然終為我三軍將士以英勇奮戰之精神,自地面、海上及空中予以痛擊。此役對我爾後確保金、馬、臺、澎與太平洋區域整體安全,功莫大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