薩師俊,字翼仲,福建省閩侯縣人,先祖原籍新疆維吾爾族,後遷居山西,再徙福建,成為望族,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。曾肄業於煙臺海軍學校,歷任江貞、建安二艦艦副,公勝、順勝、威勝、楚泰四艦艦長。先後曾率公勝艦參加長江剿共,及楚泰艦討伐閩變,所向有功,並開內河砲艦航行先例。嗣後以累功升中山艦二等中校艦長。中山艦者,乃 國父廣州蒙難時之座艦,先總統 蔣公平定李之龍叛變,奠定北伐勝利基礎者,為其革命精神之象徵。
民國二十七年,抗日戰爭進入第二階段,日軍以我中央政府捨京遷漢,迫我屈服政策未能得逞,乃圖發動武漢戰事,圍殲我軍,以達速戰速決之目的;而我政府決以固守武漢,爭取大後方戰時建設時機,故不惜發動武漢會戰;同年六月,敵軍登陸安慶,共以十二個陸軍師團分四路進犯武漢,我海陸軍分途佈雷,節節抵抗,寸土必爭,戰況歷時四個月,共計有陸戰大大小小百餘次,殺傷敵軍二十餘萬眾,沉毀敵艦艇十九艘,粉粹日閥速戰速決之政略與戰略。
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,政府決定撤守武漢,時中山艦已完成轉運任務,泊防金口,凌晨即有敵機九架,分批不斷來襲,師俊始終屹立望臺,指揮官兵,集中火力,對敵作戰,屢退敵機。其身中彈片且已斷腿,仍負傷不退,官兵死傷枕藉,戰況歷九個小時;最後艦尾不幸中彈,嗣後鍋爐及艦首相繼又遭砲擊,艦體傾斜甚劇;剎那間,全艦即將沈。生存官兵乃放下舢舨,強掖離艦,但師俊認為中山艦為我海軍之革命象徵,不為所動,仍欲奮戰到底,終遭敵機集中火力射殺殉職,享年四十三歲。政府軫念其忠義,追贈為海軍上校。
資料來源:《中國戰史大辭典-人物之部》,國防部史政編譯局,民國81年